美国神婆星座网

首页 > 民俗文化 > 24节气 > 正文

白露时节:金风送爽,明朝晨露初降

董易林(作)   星座网   2025-09-06 17:01:49

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 ,晶莹的露珠已悄然缀满草木。明日(9 月 7 日),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 ——白露。此时太阳抵达黄经 165°,暑气渐消,凉风初起,天地间氤氲着温润而清冽的秋意。

一、白露由来

白露之名,源于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八月节,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”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,秋属金,金色白,便以白形容秋露,赋予了这个节气独特的文化内涵。在古老的农耕时代,白露不仅是季节更替的标志,更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。人们通过观察白露时节的自然现象,如露水的凝结、候鸟的迁徙等,来安排农业生产,规划生活节奏。

二、白露物候

白露有三候:一候鸿雁来,二候玄鸟归,三候群鸟养羞。

鸿雁来:长空雁阵如墨,大鸿小雁结伴南飞,以 “人” 字形划破澄澈秋空。

玄鸟归:燕子辞别北方,带着仲春北迁的记忆重返南方,正如诗中 “八月自知归” 的默契。

群鸟养羞:雀鸟们忙着储存果实,为寒冬储备 “珍馐”,在丰盛与紧张中奏响秋日序曲。

这些候鸟的迁徙,不仅是物候的更替,更暗合着 “天人合一” 的古老智慧,自然万物皆在为时序流转做准备。

三、习俗与养生

1. 饮露煎茶

古人相信白露晨露有 “延年不饥” 之效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秋露繁时,以盘收取,煎如饴”。清晨手托玉盘,轻晃花叶使露珠滚落,待煎至浓稠,便是一味滋养身心的 “琼浆”。江南人更将露水融入茶饮,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好喝,秋白露” 的俗语,道尽白露茶的甘醇。经秋阳与凉风淬炼,茶叶含水量降低,香气绵长如秋日私语。

2. 食白润秋

浙江温州的 “吃十白” 习俗,将白芍、白芨、白莲等十种带 “白” 字的药材与乌骨鸡同煨,以食材之名呼应节气,更以清润止咳的功效对抗 “秋燥”。福建福州则流行白露吃龙眼,此时龙眼个大味甜,益气补脾,恰是顺应时令的滋补佳品。

3. 祭禹王与酿米酒

太湖渔民在白露举行盛大的祭禹王仪式,将首捕之鱼敬献 “水路菩萨”,祈求渔业丰收。南方地区则以糯米、高粱酿制白露米酒,酒液温润如琥珀,驱寒暖身之余,更承载着节日的欢聚与对自然的感恩。

4. 养生之道

白露后昼夜温差可达 8-16℃,养生需紧扣 “防燥” 与 “保暖”。

中医建议:

饮食:多吃银耳、百合、梨等白色润肺食物,避免辛辣与冷饮。

起居:早睡早起,避免 “秋冻” 过度,尤其注意腹部与脚部保暖。

情志:通过散步、冥想调节情绪,预防 “秋悲”,正如白居易 “更绕衰丛一匝看” 的豁达。

四、诗意白露

白露的诗意,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:

《诗经・蒹葭》: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,以白露为霜的朦胧,隐喻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。

李白:“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”,露重湿衣的细节,道尽秋夜的孤寂与思念。

杜甫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将白露与明月并置,成为游子乡愁的永恒意象。

白居易:“白露凋花花不残”,从衰荷中窥见生命循环的壮美,展现独爱萧条的哲思。

这些诗句如晨露般清澈,让节气超越了时令标记,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。

五、气候启示

白露是暑热与凉爽的分水岭。此时冷空气频繁南下,昼夜温差加大,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 的谚语精准概括了气候特征。同时,空气湿度降低,“秋燥” 引发口干、皮肤干裂等问题,需通过饮食与起居调节。

明日白露,不妨早起观露,看晨光中露珠折射的七彩,泡一杯白露茶。收获秋日的第一缕清凉,也收获内心的澄明与丰盈。

本文作者

董易林

著名周易研究大师
Copyright © 2025 shenpowa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