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三伏不一般,从7月20日入伏,到8月18日出伏,总共只有30天。
这将打破近十年“40天长三伏”的惯例,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。
今年的三伏天有什么不一样?
三伏天的计算很特别,它是由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
入伏的日期有一句口诀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从夏至节气这天(今年是6月21日)开始,往后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的时候,我们就进入三伏天了(今年是7月20日)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入伏”。
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,第二个庚日出伏。今年立秋为8月7日,往后数的第二个庚日是8月19日(庚申日),因此这一天便是今年的出伏时间。
由此,我们可以知道,2025年的三伏天,自7月20日开始,到8月19日出伏,刚好是30天的时间。
和往年长达40天的三伏相比,今年的三伏属于近十年里难遇的“短三伏”!
2025年三伏时间表
初伏:2025年7月20日~7月29日,共10天;
中伏:2025年7月30日~8月8日,共10天;
末伏:2025年8月9日~8月18日,共10天。
进入三伏天后,高温、高热、高湿的“桑拿天”将会频繁出现,各种健康问题也会接踵而来。
大家一定要注意防中暑、防寒气、防湿气,水玲师傅为大家准备了以下方法,保您和家人安稳度夏。
三伏要防寒
伏天开始,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,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腠理开泄,一旦着凉,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。
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,爱吹空调,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。
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,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。
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,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。
三伏天如何防寒?
1、避免冷风直吹。
无论是开空调、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,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。
夜晚睡觉时,门窗别开小缝儿,以防虚邪贼风。
护好两个部位。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,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。
护好这两个部位,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。
2、饮食切勿贪凉。
要少吃冷饮,多喝常温水,尤其是小孩、老人。
小孩子阳气正在成长中,过食冷饮,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,易出现鼻炎、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、发烧、脾胃不和等问题。
三伏天稍微动动就大汗淋漓,因此要定时喝水,不能等到口渴才喝。
3、适当出汗
适度运动,可在早晨、傍晚练练太极拳,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排出体外;
睡前用热水泡脚,可舒筋活血,提高体内的血液循环。
三伏天谨防这3种疾病
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体免疫力也在逐渐下降,三伏天一定要注意预防这四种病症,如有感觉到不适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1、中暑
高温天气下,长时间在室外活动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头晕等中暑症状,中老年人腑脏功能衰退,中暑几率更大。
预防中暑三步骤:
注意防晒,尽量穿长衣长裤,也可打伞、戴帽子;
多喝温水,每天至少1500毫升,大量出汗后,可适当喝点淡盐水;
最好午休,昼长夜短,白天也补充睡眠,精神才会更好。
2、肠胃炎
高温潮湿的环境,容易让细菌滋生,如果吃剩饭剩菜、半生不熟的食物、会让脾胃变得更加虚弱,从而导致痢疾,腹泻腹胀腹痛等。
夏季虽然很热但是不能贪凉,尽量不要吃剩饭剩菜。
3、热中风
在天热的时候,人体容易脱水,尤其是老年人,体温调节能力较差,需要通过汗液蒸发来调节,这就容易导致血液变得粘稠,流通缓慢,流向大脑的血液变少,供氧不足,导致脑缺血,引发热中风。
要避免长期待在高温环境下,应及时补充水分,不要长时间对着一个部位吹空调,保持经络畅通。
星座查询 | 万年历 | 本命年 | 生日密码 | 本命佛 | 生命灵数 |
姓名测试 | 姓名配对 | 最佳配对 | 生肖配对 | 血型配对 | 血型与性格 |
智商测试 | 12星座性格 | 关帝灵签 | 观音灵签 | 欧洲星座 | 黄历查询 |
12生肖性格 | 苏珊米勒 | 唐绮阳 | 星座划分 | 星座日期 | 推背图 |